前三日,太阳、阳明、少阳受之,热壮于表,汗之则愈;后三日,太阴、少阴、厥阴受之,热传于里,下之则痊。又有孕妇病此者,又与此异,内用紫苏饮安胎,勿轻与他药。
里寒者,宜真武汤。少阴病当欲寐,至六、七日反心烦不得眠,是少阴热也,下利而渴,咳呕,小便不利,是水饮停也。
大抵气顺则血行,气耗则血寒,气寒则血死,血死则肌肉不生。古名狐惑近名疳,狐蚀肛阴惑唇咽,病后余毒斑疹后,癖疾利后也同然,面赤白黑不一,目不能闭喜贪眠,潮热声哑腐秽气,能食堪药治多全。
<目录>增添别本经验诸方\治痈疽发背治诸发肿毒入腹,心烦胀满,不进饮食。若误下之,热陷膀胱,竭其津液,则直视失溲,小便少也。
小儿疹痘未出,误以热药发汗,致使阳热转甚,则重密出不快,多致黑陷而死。若二、三日热仍不解,亦无里寒吐利之证,去细辛易甘草,缓温而和厥阴阴邪微细厥,肤冷脏厥躁难安,囊缩舌短苔滑黑,四逆当归四逆先,少满痛厥姜萸入,蛔厥静而复时烦,得食而呕蛔闻臭,烦因蛔动乌梅丸。
凡皮破,用风流散填,更涂。根据本方减去大枣、生姜,即苓桂术甘汤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