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尝用清里之药而里热不除,后用消导而热退者。故治伤寒,一见浮数,此是表有邪热,当照三阳发表治之。
雪按:浅田宗伯少阴门无精义,惟附录尚可取耳,药就所记,参诸家而详为分析之。干葛石膏枳壳大黄广皮甘草知母此治阳明表邪未尽,大便秘结,积热上冲头痛之方。
又按:厥阴消渴,气上撞心一条,直宽士粟以为上热下寒,极合。仲景于是补《内经》之缺,作《伤寒论》,阐发寒邪能伤阳经,而为传经热病;岂寒邪反不能伤阴经。
然治病之法,不可失于通塞,或一气之微汗,或一旬之通利,如此乃常服之法也。 雪按:浅田粟原翁曰:三阴三阳,诸家皆主经络脏腑,而各有异同,毕竟穿凿拘泥,无效实用。
更有大分别者,三阴寒病神志清爽,三阴热病神识昏迷;三阴寒病即口干不能饮水,三阴热病口干必然消水;三阴寒病二便清利,三阴热病二便赤涩。《千金方》治肺痈,《伤寒论》治咽痛,同用甘草一味,以咽痛肺痈,肺受火刑耳。
若妄以刚剂温胃,胎气必烦,病无由愈。于斯时也,不有罂粟壳、常山之剂,其何以为对治乎?